查看原文
其他

这所成立才3年的学校,凭什么领跑全国课程创新领域?| 头条

张磊 新校长传媒 2018-12-03


一所创立三年的新学校,把“后来者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几乎没经过试错和热身环节,直接冲到赛道最前沿,成为全国课程创新领域佼佼者,甚至领跑者。她是怎么做到的?



   

2018年5月23日早上,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像平时那样身穿校服,背着书包走进教室,而是身着不同文化的特色服饰,脸上或化着妆,或涂抹着油彩,径直来到教学楼前的空地上。


不一会儿,活动开始了。开场是以班为单位的精彩集体表演:雄姿英发的武术操、动感的体能训练和活泼的英语歌《Walking In The Jungle》。


开场秀结束,“世界文化之旅”的序幕在一组风格各异的舞蹈中正式拉开:荒漠组学生带来中东舞蹈,小朋友热情舞动,尽情演绎中东文化的热情奔放、能歌善舞;草原组的小朋友用歌舞《别看我只是一只羊》,为大家带来了草原上狼和羊的故事;


海洋组的小朋友戴上小头饰,扮演可爱的海洋动物,给大家带来了活泼欢快的歌曲《小螺号》;湿地组的小朋友穿上美美的印度服装,跳起了极具异域风情的印度舞蹈;苔原组的轮滑小能手们在一曲《国家》的深情歌声中,让手中的五星红旗飘扬满场……



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节日庆典现场,而是一年级“全球六大生态系统与世界文化探索”统整项目课程的成果展示。该课程以绿色STEM视角切入,从科学和人文两大角度出发,学习苔原、海洋、森林、湿地、草原、荒漠六大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从不同生态系统中衍生出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文化。


在整个课程持续的两个多月内,学生学习不同生态系统上的国家、民族、运动、文化、动植物等知识,不仅整合学习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书本内容,达到了常规学习方式无法达到的理解深度。


老师和家长义工还共同为学生打造了美丽又“真实”的模拟主题教室,每个组的主题教室有着不同的布局和颜色,其中海洋组教室的主基调是蓝色,墙壁上布满了各种鱼的图案,天花板上还有大大的章鱼和鲸鱼模型;湿地组教室主基调是绿色,天花板上挂了几张网,上面爬满了绿藤;苔原组的主基调则是黄色……在真实情景的浸润下,学生表现出了更浓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课程实施背后,是南科大二小的思索和实践,学校顺应移动互联时代赋予教育的新内涵,构建了“以空间为生态、以技术为支撑、以阅读为根基、以课程为载体”的教育体系。



真实浸润的空间生态



传统教室里,“排排坐”是学生座位的常态,尽管有方便教师“掌控”学生和课堂的好处,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自主表达。同样,仅仅把“学习局限在教室里”,也会掐断学生与真实世界的关联,使学习变得僵化、无趣。


在南科大二小,学校针对现代儿童“数字原住民”的特点,重新设计学习空间,重新构建学习场景,让学习与真实生活高度关联,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解决真实问题。


座位分布方式灵活选用


经过一线教师的尝试和摸索,南科大二小收集了多种座位分布方案,它们各有优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不同情况,灵活选用座位分布方式:


“单人单桌”有利于独立思考;

“四人小组”有利于组内成员充分表达;

“五人小组”有利于组内成员达成一致;

“六人小组”圆桌式有利于学生小组合作商讨;

“U形座位”有利于展示学生个体;

“Wi-Fi形”及“二人同桌”座位有利于提升学生注意力……


可灵活组合的座椅


学习场景趋向真实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学习要放在真实情境中,让知识与真实世界连接,才能被真正正确理解。因此,南科大二小极力构建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真实学习场景,让孩子们置身其中,进行浸润式的学习。比如,每当课程开展到一定阶段,各班教室都会被变着法儿地装扮起来,构建与课程相应的学习场景。


“美丽中国”课程,学生到甘坑客家小镇进行文化体验


户外学习和实地考察,也是学习场景的重要拓展。


二年级课程“美丽中国”主要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此,学校借助了与课程主题匹配的真实场景:甘坑客家小镇、文化主题公园“锦绣中华”与“民俗文化村”;


三年级“水的世界”课程,学生会到自来水厂调查水的净化、循环,到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室动手操作“水的化学反应”实验;


四年级“茶文化”课程,老师带着学生到茶溪谷实地采茶、制茶,让学生到茶馆学泡茶……根据不同学习主题,学生会在真实世界的各种学习场景中开展学习。


“水的世界”课程,学生到自来水厂调查


多功能的学习空间


除了常规教室的空间变革,南科大二小还打造了五大多功能学习空间:儿童阅读中心、计算机教室、STEM+学习工坊、跨学科学习空间、未来教室。


儿童阅读中心所在空间原本是学校的架空层,如今被重新设计、利用,成了学校一张亮眼的名片。10米的高度、近1000平方米的空间,足够同时容纳数百人阅读。部分墙壁安装了吸音材料,只要关上门,里面就成了一方安静的读书天地。


整个阅读中心的天花板、墙壁和立柱以亲近儿童的米黄色为主,外墙上以轮船圆形窗为参照开辟了别致的窗户。最吸引眼球的是那棵拔地而起,直冲天花板的“大树”。这棵“树”上挂过鸟笼、办过书展,据说南科大二小无数的小作家、小艺术家都在这棵“树”下收获过灵感。


儿童阅读中心


如果说儿童阅读中心是以温馨、亲近的气息引人注目,其他几大多功能空间则凭借细微处的精巧设计,给人以安全感、舒适感。


计算机教室,学校配备的几乎是市面上最小的DELL后背式商务小机箱,桌面只放了显示器和鼠标键盘,电脑开关做了延展,固定在台面上,所有线头都整齐、安全地隐藏起来;跨学科学习空间,学校精心选择了既耐磨又容易清洗的烤瓷桌面,可以完全放心地交给教师、孩子们使用;


STEM+教室用蒸汽风格的吊灯和充满科技感的大“屏幕”装扮出未来气息十足的教室,经过提示才知道,大“屏幕”原来只是一块灯布,经济实惠、效果惊奇;在未来教室,配备了可以根据身高调整高度的课桌,是一间“站着上课”的教室(老师们相信,当孩子们站着的时候,专注力更强)。


未来教室


从座位、教室到阅读中心、跨学科学习空间,再到户外学习、虚拟现实,南科大二小所追求的是真实浸润的空间生态。



技术以人为本,如同空气



南科大二小创办之初,就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目标之一,全方面拥抱、使用信息技术作为管理、教学和学习的底层支撑。


厘清本末


自走上教育信息化之路以来,19年的亲身经历,让唐晓勇对眼花缭乱的技术发展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洞见。


首先就是对当今学生生活环境的理解。现代孩子是“数字时代原住民”,对于成年人存在着技术和心理障碍的智能设备和应用,在孩子眼中完全是理所应当的存在。数字时代的来临,也让教育实现多元选择、小组合作、学中做与做中学等有了更多可能。


在南科大二小,教师不仅把技术用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更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把技术定位为“沟通媒介”和“脚手架”,帮助学生运用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改变学习路径等。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南科大二小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把人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


可视化技术


对于数字时代的孩子,图片、视频,是他们成长环境中最广泛、最重要的理解对象。因此,“让生长看得见,让观察看得见,让思考看得见”的可视化学习,对于数字时代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在南科大二小,可视化技术是师生的思维支架技术。新教师入职前的必修课之一,就是如何灵活使用平板电脑上的思维导图软件。孩子们学得更快,初次点开Kidspiration、iMindMap、思维导图、幕布这些APP时会自动弹出教学过程,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几分钟内就能熟悉简单操作方法。


技术“像空气一样”


在南科大二小看过公开课,或者听过校长、教师、学生演讲的人,都熟悉这样的场景:课堂上的师生、活动中的演讲者人手一台移动设备(iPad平板电脑、手机),开讲之后,随着主题的推进,主讲人则自己控制展示内容的快慢、停顿。


不仅是公开演讲场合,南科大二小每间教室、每个多功能厅、未来教室、STEM+工坊,无论教师、学生在上课或交流过程中,都可以随时将移动设备投影到大屏,展开讨论。为了保证真正的“随时随处”,每间教室都配备了装载Windows8.1虚拟系统的十点触控显示器、高清高亮投影机、iPad无线投影支架。


学校还斥资百万元建设了企业级的数据中心,带宽高达千兆,以保障每个人的设备在校园内任何公共场合都能快速无线联网运行。


这种“随时随处”,正是南科大二小追求的理念:数字技术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地浸润到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BYOD打造互联网学习生态


“移动设备+随时随处自主学习”模式并非南科大二小独创,而是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小学中逐渐流行的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即自带设备)教学模式。


综合考量设备的便携性、功能性以及学生性格等因素之后,学校决定采用iPad作为学生、教师(使用iPad mini)统一的移动设备。对于学生所用iPad(设备由家委会统一购买),学校和技术公司合作,统一安装教师按教学需求指定的教学APP,并定时更新。


同时,学校提前通过家委会和每位家长沟通,对学生的iPad实施加锁,避免学生增删内容,或者下载游戏、娱乐APP等动作。



以阅读为根基,贯穿始终



在南科大二小,阅读并没有被刻意地强调,然而这并不妨碍阅读在其课程体系中的渗透。


在各个课程中,阅读就像维持人们生命的水一样,虽然不引人注意,却实实在在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环节。


课程前阅读:理解奠基


人的学习建立在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课程前阅读,正是让孩子们提前储备与课程主题有关的基础知识。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每个统整项目课程实施前,老师会推荐大量与课程主题有关的书籍(低年段以绘本为主)。


一年级下学期“全球六大生态与世界文化探索”统整项目课程,分为森林组、草原组、苔原组、海洋组、苔原组和荒漠组等六大组进行探索。


老师推荐了《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热带雨林历险记》《快乐画世界:多彩非洲》《冰海·苔原·北极光》《最美地球绘本——海洋》《一片叶子落下来》《令人惊叹的沙漠》《动物是如何生活的》等38本相关书籍。


对于深圳的孩子,除了海洋,其他几大生态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没有生活体验,教师就贴心地推荐了《第一次发现》系列书籍,从零开始了解各大生态。


南科大二小统整项目课程推荐阅读书目


这一阶段,随着学习逐步深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遇到的学习困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课程中的阅读要实现的,就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推荐的书籍才能有的放矢。


课程后阅读:兴趣拓展


课程后的阅读主要是孩子们对于在统整课程中学习兴趣被激发,或还有想解决的问题,所采取的延展性阅读活动。内容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自己收集。除了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更深度的学习,拓展阅读对培养孩子的终身阅读习惯格外有帮助。


校园阅读活动


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学校校园电视台每天多了一档新栏目《今日荐读》。栏目内容是好书推荐,这些由校长、学科教师(每周2期)、学生等推荐的好书视频在电视台滚动播放。


新栏目一经推出就火遍校园。30秒至1分钟的推荐视频,这意味着不仅要熟读推荐的书,还得在1分钟内分享书中的亮点,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不过“上电视”这个事,激起了孩子们前去挑战的信心。这周你推荐了《DK儿童海洋百科全书》,下周我就推荐《经典动物百科——微型生物》;你推荐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我就推荐《格列佛游记》……


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阅读的热情又上涨了一波。每到周六儿童阅读中心开放,当周推荐一定会成为最受孩子们热捧的书。



组织与文化保障



为了各课程的顺利实施,南科大二小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推动方式。


“自上而下”是由学校层面主导,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基于主题的统整项目课程。学校层面进行课程顶层设计,项目负责人组织教师和家长聚焦课程主题共同设计、实施,每个年级每学期开展一个主题统整项目课程。


“自下而上”则是学校鼓励教师主动起来,进行具有统整意义的“草根化”实践,激活每位教师的创造力。实践可大可小,可学科内融合、可跨学科统整,以此实现学科连通。


目前,南科大二小大多数统整项目课程都属于“自上而下”的主导方式,比如“职业日”“全球六大生态系统与世界文化探索”“多元智能”“美丽中国”“一棵树的价值”“文字之道”等。


“自下而上”的课程也不少见,比如语文“种春天”“美丽的秋天”等;数学“奇妙的图形”“奇妙的对称”“车轮里的乘法”等;英语“我爱我家”“英语计算”等;美术“自然笔记”……


当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不是孤立的推进,而是相互融合的协同。为了保障统整项目课程的持续开发,学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组织和文化上的调整。


项目负责制


统整项目课程主要以年级为单位实施,每个课程由1至2位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课程主体设计并带领年级教师团队共同实施。在这里,资历并非项目负责人选的参考指标,主动、积极、阳光、内心强大、学习力强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


一旦课程启动,学校管理结构就变成了“倒金字塔”。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调动中层干部为服务团队,如遇中层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倒金字塔”底部的校长负责协调。


教师合作制


统整项目课程是典型的跨学科课程,需要学科教师通力合作,进行跨学科教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则由具体课程的特点决定。教师合作制并非由学校层面强制推行,而更像教师间的一种默契。因为每个人都会成为项目负责人,都会需要其他教师的支持。


“教师合作制”是基于当前教师专业现状所采取的方案,学校的下一步是让每位教师成长为“全科教师”。


问题驱动


统整项目课程是基于真实世界问题解决的课程,问题意识培养是课程学习的核心。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始终以问题为纽带,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循环策略进行学习,用问题贯穿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学科STEM视角


每一个课程,教师首要考虑STEM元素,把STEM内容设计进课程。如今,成熟的统整项目课程,南科大二小一共打造了18个。


一年级上:“职业日”

一年级下:“绿色STEM:全球六大生态系统与世界文化探索”

二年级上:“多元智能”

二年级下:“美丽中国”

三年级上:“绿色STEM:一棵树的价值”

三年级下:“绿色STEM:水的世界”

三年级:“绿色S T E M:气象与天气”(学科教学)

四年级上:“世界文化遗产”

四年级下:“茶文化”

四年级:“职业探索”

五年级上:“中国文字”

五年级下:“丝绸之路”

六年级上:“职业探索”

六年级下:“绿色STEM:校园周边噪音问题探究”

七年级上:“STEM:探月课程”

七年级下:“黄河颂”

……



后记:一位极客的勇气与好奇心



回头看,当刚刚创立的南科大二小选择了“互联网+”“项目”“统整”等方向时,无疑,它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


2015年—2016年,“统整项目课程”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被教育部作为“互联网+”背景下课程创新案例向全国推广。2017年,南科大二小发起“统整项目课程全国教师培训计划”,全国20多个省市近百所学校参与统整项目课程草根化联盟。


仅仅3年时间,统整项目课程成果就享誉国内,为全国“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实践样本,这让南科大二小非常自豪。南科大二小的成功,是和校长唐晓勇的经历和特质分不开的。


1999年,26岁唐晓勇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从家乡四川一个小城的学校辞职,只身南下。他厌倦了小城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散漫生活。“在那里,我一眼就看到了未来,那种一成不变的人生,我不想要”。


经友人推荐,在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南头小学,唐晓勇以代课教师身份开始了新生活。


世事难料,他很快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所有老师上课一律要准备电子课件,可他连电脑开关机按钮都没摸过。站在一堆本科生、研究生同事中,仅有中师学历的他毫无自信。每当有活动需要教师交流的时候,他总是找各种理由躲入厕所,避开发言……


离家时的踌躇满志早已不见踪影。在度过一段低沉、不知所措的日子后,这位会弹吉他、吹小号、玩键盘的业余摇滚乐手终于展示出性格中那股子不服输的摇滚精神。


有足足半年,他过上了朝六晚十二的日子——6点起床赶到办公室,下午放学晚饭后直到夜里12点离开。他把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用到学习电脑上,从开关机到打字,从学课件制作,到研究每一个优秀课件,研究同行的细节,每天如此。


半年后,他的课件一举拿下全国一等奖,震惊了全校所有人。


这个“一等奖”让唐晓勇重新找回了做教师的尊严,也点燃了他心中的一团火,彻底开启了他对信息技术时代下教育的探索之路,并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教育界远近闻名的“极客”。


如今,尽管人到中年,但唐晓勇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他说他特别喜欢学校的校训:厚德启智,弘毅日新。是啊,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去教育学生,岂能不坚持不懈地每日提升自己!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xinxiaozhang@dett.cn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会感兴趣 

定了!2019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在全国分步实施

一节优质课的课堂评价标准与细则解读(供教师参考)

唐晓勇:统整项目课程的三大关键要素


作者丨张磊

来源丨根据《新校长》第九期杂志《中外新课堂》封面报道精编。

责编丨陶小玮


 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